中國民營企業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必須解決目前制約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三大基本瓶頸問題,即企業家素質、專業化管理和產業化戰略。轉型是民企持續發展的瓶頸,是必須要邁的一道坎,是在未來的發展中,必經的痛苦歷程。“改變民營企業是找死,不改變民營企業是等死”。而企業主的素養是民企轉型的關鍵。
當今中國民營企業發展速度在全世界最快,而倒閉破產比例在全世界各國也屬最高?梢灶A計,這種情況還會持續幾十年。由于歷史原因,中國民營企業主素質普遍不高、缺乏理性思維的戰略頭腦,經營決策只看到三步之遙,中國民營企業最滯后和落伍的不是廠房、設備、技術和營銷模式,而是企業家的精神世界;在民營企業現代化辦公大樓和進口先進設備的背后,隱藏著的往往是傳統的、家族式的、帶著濃厚的農業社會和計劃經濟色彩的價值觀念。有形的東西最容易形成和改變,最難改變和形成的是無形的東西,而對事物發展起著根本作用的永遠都是無形的東西——價值觀。
拿破侖說:“世界上有兩種最有力量的東西,一種是刀劍,一種是思想。從長遠來看,思想的力量會勝于刀劍。”在拿破侖威風凜凜的軍服背后,隱藏著的是一種深深的文化底蘊——那是對文化價值的崇尚、對思想力的敬重、對科學理性的篤信。而這一點,恰恰是當代中國企業家們身上最缺少的東西。國與國、人與人、企業與企業之間,之所以有良惡優劣之分,其根本原因均在思想或意識。對于企業家來講,我們今天在這里呼吁的是企業家的精神。這個世界缺失的不是錢,商業社會缺失的是企業家的精神、企業家的夢想、企業家的價值觀。
當前,中國民營經濟體遭遇形勢的急速變化,步入前所未有的瓶頸期。但是,一個全面反思產業模式的氣氛正在生死一線之間掙扎的民營企業中形成,壓力下追求產業升級轉型成為眾多民營企業家們殊途同歸的選擇。同時,在危機中暴露的問題和失敗的“切膚之痛”,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和企業家深刻認識到強化企業管理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生存和發展問題懸在了每個企業的頭頂。中國民營企業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必須解決目前制約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三大基本瓶頸問題,即企業家素質、專業化管理和產業化戰略。轉型是民企持續發展的瓶頸,是必須要邁的一道坎,是在未來的發展中,必經的痛苦歷程。“改變民營企業是找死,不改變民營企業是等死”。而企業主的素養是民企轉型的關鍵。
一、思想意識先天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企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民營企業發展遇到了一些問題,如融資困難、信用不足、人才匱乏;民企基礎薄,包括硬件基礎、管理基礎。單從產業準入方面觀察,民企占據了國民經濟最微利的行業,從整體規模上看,民企仍然表現為“弱、小、散”等。因為它只有短短的幾十年的發展歷史,所以,基礎相對較弱。
中國企業數量以千萬計,絕大多數都是民企,民企整體人力資源薄弱、員工文化程度、水平參差不齊,在社會資源分配中處于劣勢,在人力資源、銀行貸款、政策扶持、產業準入等方面長期受到歧視。民營企業有明顯強于其他所有制形式企業的直接掌控企業資源的沖動,民企老板以社會邊緣人士居多,先天性素質不高,很多民企業主是靠中國社會轉型中的一些機會而發跡起來,素質并未同時提高,隨著公司的業務量擴大、組織機構擴充、公司人員增加、資金流量增大,中國民企思想或意識先天不足各種問題也隨之出現。
二、自我崇拜妄自尊大
民企老總們大都有一種自我崇拜心理,特別是對第一代企業家來說,總想超凡脫俗,總想開創一番偉業,但是,其內心深處仍然是計劃經濟和小農經濟那一套,一旦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其所有行為和觀念仍然是傳統老套,沒有什么根本變化。真正起自草莽的企業家,其早期生涯都充滿苦難;蛘呤浅錾聿缓,或者是窮困潦倒,最后,由于自身天分和膽識,并且有好的機遇,他們創業成功了。但是,底層經歷中的種種困難,曾經受到的白眼和傷害,使他們內心深處多少有些補償心理,一旦自己掌握了一定的社會資源,自己做了老板,這種妄自尊大領主意識就出來了。
在實際管理過程中,他們往往無法充分發揮團隊精神,事必躬親,依然依靠個人打天下,甚至難與他人合作共事。對于有些企業老板來說,可能保持對企業的控制,比企業的發展更重要。實踐證明,個人英雄主義行為在公司進入規模后會帶來巨大的弊病。如果說強人統治能夠在初創企業奏效的話,將這種管理風格套用在已進入產業成熟期的民營公司的高層管理者身上就不一定行得通。武斷專行的管理風格曾導致國內一些民營企業領導層出現缺位,造成企業在第一把手離任后經營狀況全面下滑。
三、人文思想人格障礙
民營企業主最缺乏的是一種人文思想、文化素養、理性思維和健全的人格。企業運作中最缺乏的就是契約和信譽精神,人格大小決定公司發展大小。很大一部分民營企業老總都存在著人格障礙。在一部分中國民營企業的骨髓里,有著一種根深蒂固的“劣根性”,它是一種狹隘的視野、一種對人的冷漠、一種對人文精神的輕蔑、一種對通用規則的忽略、一種缺乏自己的固有原則、一種盲目追風而又不知其所以然的淺簿。
中國民企老板,有一部分人視“面子”如金。他們不愿意讓他人知道企業存在的問題,也不愿意讓他人指出他們的不對。還有一些民營企業家的人格特征是:遠賢人、近小人;喜歡奉承、討厭批評;出爾反爾、言行不一。綜觀20多年來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過程。成功者大有人在,但顯赫一時、曇花一現者也比比皆是。他們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往往都有一個共性的東西,即創業者都未能克服其人格障礙,未能超越自我。
四、小農意識市儈心態
民營企業老板中很多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多民營企業業主是靠中國社會轉型中的一些機會而發跡起來,素質并未同時提高;在一部分中國民營企業的骨髓里,有著一種對自由民主原則的排斥、一種與國際化潮流極不合拍的小農意識和市儈心態。其實從某種角度上講,中小企業主發跡大多是抓住兩個好產品,瞄準一個市場空檔,然后押寶市場促銷一舉成功。這種偶然性的成功漸漸成為一種思維定式,在決策時帶有極強的賭博性。一個產品賭贏了,其他所有產品都如法炮制。它們并沒有意識到,企業的發展首先要有一個扎實穩定的基礎,然后創造一個逐漸發展的趨勢,并保持這種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由于缺乏遠見的理性思維,一夜暴富的投機心態在民營企業主經營中最容易滋生,想把自己的企業做成一個百年老店的企業家還太少,能把自己產品做成世界名牌的更少,更多的則是曇花一現。優秀的現代民企都十分注重企業文化建設、企業道德建設、企業形象建設,淺顯而言就是企業的價值觀取向;谵r耕文化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中國民營企業家盡管有著吃苦耐勞、敢打敢拼等一系列優點,但其身上的小農意識和市儈心態缺點也是不容忽視的。只有搞清楚現階段民營企業家戰略決策與日常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對癥下藥。
五、創新思維首創精神
民營企業初創期始終不渝的就是產品取向,相當一部分中國民營企業家都是以追求個人利益為第一要旨,思想行為大都違反科學理性原則及人文精神,信譽不高,缺少個人首創精神,熱衷于追風趕潮,經營管理活動中帶有過多的政治目的,根本違反制度和規則原則。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知識經濟漸漸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主流,民營企業在適應高度市場化和網絡、信息為代表的知識經濟催化的產業革命方面,顯得無能為力或手足無措。從適應全球經濟發展的新潮流這個層面上考慮,民營企業在新一輪的市場競爭格局中保持可持續發展,在多元化的市場主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面臨的挑戰將是十分嚴峻的。其實民營企業創新的行動都局限于尋找創新的方法或點子上了,而沒有意識到創新思維的重要性。中國的民營企業,缺的是創新思維,并不缺創新方法。于是,便導致了我們中國只是出了個中國式的仿造制造,而不是創新制造,甚者為中國粗制濫造。
六、社會責任社會價值
社會是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沒有一個好的環境,民營企業也難以生存。幾乎所有的民企老板于創業初都是抱著名利為企業第一目標的。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企業就需要整合很多內外部資源,企業主的價值觀取向就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發展方向。企業主如果沒有以社會為責任的目標,就不會整合到豐富的社會資源;如果沒有以客戶為責任的目標,就不會與客戶持續共贏發展;如果沒有以員工為責任目標,就不會帶來人力資源乃至企業整體的提升。民營企業作為一個經濟組織,它要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但企業也是社會這個有機體的一部分,企業在完成其經營目標之后,也要完成其他的目標,即社會責任。
一個企業成功與否,不能把利潤作為惟一的標準,企業還必須承擔起社會和環境所賦予的責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觀,對民營企業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企業發展從“以利潤為中心”到“追求價值最大化”,是一個質的飛躍,它標志著企業在更高層次上的一種新的價值取向。“追求價值最大化”,看重的不僅是實現利潤,更看重的是實現利潤的能力;看重的不僅是有形資產,更看重企業的品牌效應;看重的不僅是經濟價值,更重要的是它的社會價值;看重的不僅是企業自身價值。要做到保護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文明經商,以誠信立足社會;以人為本,勞動關系協調和諧;回報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只有這樣,民營企業才能真正壯大、變強,才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七、企業逐利使命目標
自1980年陷入困境的部分民營企業,從企業管理的角度分析出了一些共性問題:戰略決策失誤,對行業發展方向判斷失誤,個人經驗的局限性導致決策失誤,過度擴張和盲目多元化,過于依賴OEM模式,金融衍生品等虛擬經濟盲目發展,道德、社會責任的缺乏和監管缺失、基礎管理薄弱,等等。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與民營企業財富的快速積累,離不開制度解放帶來的政策空間以及市場開放造就的市場空間,但根本上是靠人的主觀努力才形成今日的格局。中國人的勤奮、吃苦、強烈地追求財富的精神乃是財富增長的本源動力。這種精神使中國企業,尤其是形成“中國制造”鮮明特色的民營制造企業,在與全球范圍內其他國家企業的競爭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本和速度優勢。但是,伴隨一代企業家的原始資本積累的初步完成,人們對企業的使命與價值觀問題的思考卻才剛剛開始。辦企業究竟是為了什么?除了勤奮、努力、節儉之外,還有哪些精神因素能夠長遠地支撐企業不斷做大、做強、做久?
中國民營企業與西方著名企業最大的區別在于:西方著名企業大都是為了一種使命、一種目標、一個產業而奮斗,而中國民營企業大部分都只是為了一個產品,為了一塊市場,即發現了一個好產品,然后傾力投入,再無限擴大,而一旦這個產品完結,就再找一個新產品,始終不愈的就是產品取向。在整個產品經營過程中始終存在著一種狹隘性,這就必然造成民營企業家對行業前景及民營企業長遠戰略的忽略,忽略民營企業文化及長期新產品開發。忽視民營企業單一產品的競爭到組合產品的競爭、從組合產品的競爭到供應鏈的競爭,從供應鏈的競爭到整個產業鏈的競爭。對比一些已經有百年歷史之久的國際領先企業,可以發現,中國民營企業在企業的遠大理想、社會責任、正直賺錢、利益分享、合作精神等方面還有著巨大的差距。如果沒有使命和價值觀上的進步,民營企業如何才能擺脫“原罪”的輿論印象,轉變成為受顧客喜愛、受人才歡迎、受股東稱贊和受社會尊重的企業呢?目前中國大多數中小企業的競爭屬于低層次的“產品競爭”。
八、和諧發展雙贏思想
通常民營企業家們最缺少的就是“雙贏思想”,在對待對手方面,慣用的做法就是“你死我活”。如,20世紀90年代末的彩電大戰、空調大戰。中國企業之間實際上最需要形成價格聯盟,但實際上也最難形成價格聯盟,即便是短暫的形成,也會很快被破壞掉。
因為民營企業家對待競爭的思路還是停留在你死我活的層面上,絕沒有想到要雙贏,甚或多贏。從世界范圍來看,企業與社會間的關系也是互動關系,是雙贏的。無論是一個產權多元化的國有企業,還是一個產權單一的私營企業,它都要既為投資者著想,也要為它所存在的國家、社區和消費者著想,更要為企業內部的員工著想。
九、不問是非只論成敗
許多民營企業主都很有才能,不乏智慧,但缺少的是理性思維,是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感。人們大都有這樣的一種觀點:企業家成功靠的是才華,其實不然。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論萬世,不論一生。企業成功靠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一種理性科學精神、一種道德感、一種人文精神、一種對規則遵守和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精神。心中充滿了偉大的抱負和鴻浩之志,頭腦中存著太多的經商手段,但是,一些民營企業家惟一缺少的就是基本的道德、信譽和理性科學精神。
在我國民營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存在著經營作風不端正的問題。他們不是依靠誠實勞動和合法手段來積累財富,而是采取投機行為,甚至是非法手段來牟取利益。在他們當中,搶注他人商標者有之;假冒別人產品、瞞天過海、以次充好者有之;坑蒙拐騙、賴賬不還者有之,存在投機賭徒式的經營思想。其手段多種多樣,無所不用其極。如果一個企業缺乏起碼的商業道德,這樣的企業還能做得下去嗎?
“以價值觀為基礎的領導,以事實為基礎的管理”。作為企業主就是要建立企業的核心價值體系,思考企業的戰略問題。應該發揮企業家精神,要具有創新、承擔風險、系統思考與洞察的能力。中國民營企業的意識形態劣根就是中國政治意識形態制度的劣根,民營企業之所以大都呈現短命現象,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確立理性精神,理性戰勝感情時,企業意識形態就正確,民營企業所有失敗都是反理性行為的結果。意識形態實際上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比如,下雨了就要打傘,天冷了就要添加衣服,這就是最最基本的理性思維,而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一些民營企業主更多的是,下雨了不打傘,天冷了不加衣服。這種思維和行為在不少民營企業主身上普遍存在著。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門窗幕墻英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