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國際快餐企業肯德基在遭受了蘇丹紅事件影響后,僅用了幾個星期就通過促銷活動恢復了銷售,康復速度十分驚人!而且,類似這般的驚人事件還數不勝數。
毫無疑問,相對于一些國家的成熟市場而言,一個企業在中國作惡的代價確實太小了。除了企業受到的司法制裁和經濟制裁都不夠大之外,即使來自消費者的懲罰也只是蜻蜓點水,一點點皮肉之苦而已。作為市場營銷和公關行業的從業者,我了解到很多企業在出現危機后都會搞促銷活動,用不了多久就能收復失地。相反,不作惡的風險倒是很大,很有可能被作惡的企業奪走領先優勢。最終,這個市場成為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
驚弓之鳥
對此,很多人抱怨公眾不長記性,認為公眾應該聯合起來堅決地抵制作惡的企業,用某名嘴的話就是:“不能給它一點機會。”
但是,中國消費者恐怕已經是世界上最有商品知識的消費者了。即使那些在學校里沒有好好學習的人,為了去超市購物都要被迫學會大量的化學知識和生物知識。誰會相信這樣的消費者還不長記性呢?所以,情況遠非讓消費者“長記性”這么簡單。
在接連不斷的惡性商品侵權案件推動下,應該說,今天的中國社會,無論從消費者的商品知識角度,還是從社會對商品侵權案件的關切角度來講,都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每一個消費者:購物要當心。甚至可以說,很多企業在這種大環境下都被加上了莫須有的罪名,被一些捕風捉影的謠言、小道消息甚至是競爭對手的惡意攻擊搞得狼狽不堪。就是在這種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消費輿論下,每個人都如驚弓之鳥,怎么還會好了傷疤忘了疼呢?
消費者裝睡
這讓我想起了所謂“裝睡”的理論:即消費者在很多情況下明知購買某款產品的潛在風險,例如一些非知名廠商或價格過于低廉的產品,仍然自愿或被迫地購買了這些產品。
其中一部分消費者可能是被迫購買,很多都是因為消費能力不足但卻需要購買生活必需品。在很多涉及生活必需品的惡性案例中,我們都發現受到最大傷害的是那些社會底層的消費者。他們為了省一點點錢,被迫購買價格畸形低廉的產品。
另一些消費者則可能是自愿購買這些有潛在危險的商品,形成的原因比較復雜。在并不富裕的中國,很多消費者本來應該把主要的資金用于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在此基礎上再逐漸提高。但是,在商家的鼓吹、媒體的渲染和同伴的攀比下,很多本來可以在基本生活開支上強調質量的人,將用于基本生活的資金“挪作他用”。最終,他們在基本生活消費上對質量也采取了縱容的態度。
當整個社會形成了對劣質產品的寬容心態后,就直接導致在中國存在一個非常大的劣質產品需求。這個市場容量大、門檻低、逃跑也容易,任何商家只要滿足這個市場的需求,就可以快速獲得利益。最終,本來應該是追求質量的品牌廠商也禁不住誘惑,放棄了最后的道德底線,這就形成了全社會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監管者裝睡
消費者裝睡了,監管者呢?
法制是阻止企業作惡的阻斷力。
法治國家對企業因為各種原因傷害到消費者究竟有多大的懲罰力度?我們肯定都聽說過那些動輒數百萬美元甚至數億美元的罰款吧。實際上,在美國,很多行業的費用中都有一大塊是保險費,就是擔心稍有疏忽傷害到消費者就把企業賠死了。企業一旦作惡,就可能被罰到這種程度,誰還相信這種企業會有作惡的動機?法律保證了良幣的價值,阻止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但是,如果單純追求GDP,監管者就有可能在劣質商品傷害市場和消費者這個問題上設置一個紅線。比如,食品可能不夠天然甚至有輕微污染,但是至少可以滿足部分消費者的基本需求,在不出大事的情況下可以允許這些食品銷售。不過,一旦事情從非黑即白變成可以有灰色存在,這個色調就很難把握了。很多時候,監管者出于管理需要或者個人利益,也會采取“裝睡”的策略。
所以,在一個實際上消費能力不足的市場上,消費者的純粹自發選擇只能是“逼良為娼”,消費者一味地不原諒,也并不代表可以真正制止作惡。最終,消費者和監管者都會采取“裝睡”策略,直到嚴重的事故讓大家被迫驚醒。
已經沒有人了
在這個普遍裝睡的市場上,還存在著一群有條件有能力保持清醒的人。這些人不僅清醒著,還擁有更豐富的社會資源、權力和話語權。但是,這群人出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或者出于自己的利益考慮,對裝睡的市場采取了縱容態度。這些人就是社會富裕階層,他們可以購買名牌食品;部分特權階層,甚至包下菜地自給自足。
但是,一些名牌商品紛紛出事終于讓我們意識到,在一個普遍裝睡的市場中,想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當整個市場都已經習慣了裝睡時,你已經不可能再指望所謂品牌資產來保證質量了,也不可能指望你的那片菜地可以澆灌干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
二戰后,馬丁尼莫勒牧師撰寫的一段碑文:“當初他們殺共產黨,我沒有作聲,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后來他們殺猶太人,我沒有作聲,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再接下來他們殺天主教徒,我仍然保持沉默,因為我不是天主教徒;最后,當他們開始對付我,已經沒有人為我說話了。”因為,已經沒有人了。
打破夢境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因為消費者心里在自愿或被迫裝睡,監管者出于各種原因裝睡,而精英階層也在裝睡,才形成了今天的市場現狀。
說了這么多,實際上我們無權指責裝睡的消費者,畢竟消費者往往是被蠱惑的,甚至是無奈的、被迫的。正如電影《盜夢空間》里很多入夢者一樣,他們也恍恍惚惚中意識到自己是在夢中,可是他們最終沒有說服自己離開夢境。
這恰恰也給一些有識之士指出了破掉這一裝睡市場的辦法,那就是用更堅定的信念喚醒這個市場,從根本上塑造一個新的市場,創造一片藍海,并且以思想領袖的姿態成為市場的領導者。歸根結底,我們需要一批有理想的企業站出來,告訴那些自愿裝睡的消費者回歸消費本質,追求優質的商品也是一種時髦;幫助那些被迫裝睡的消費者,不斷教育他們劣質商品的長期危害。最終,希望市場可以回報這些企業,讓他們用業績證明自己的信念。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門窗幕墻英才網》